嗜酸乳酸杆菌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生长性能 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二维码
90
发表时间:2020-12-18 09:56 新和盈解读:嗜酸乳杆菌具有耐酸和耐胆汁酸的特性,可进入胃肠道与肠道中的树突细胞(是启动、调控和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和黏膜上皮细胞相结合,调节胃肠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并可有效抑制肠道致病菌的定植,对炎症性肠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揭示了嗜酸乳杆菌对坏死性肠炎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希望对您和行业有一定的帮助。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ntestinal health of broilers challenged with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嗜酸乳酸杆菌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生长性能 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Zhui Li, Weiwei Wang, Dan Liu and Yuming Guo* (广东新和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摘译) 主要结果: 1)当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和嗜酸乳酸杆菌存在交互作用时(P<0.05),与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比较,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可显著提高感染组肉鸡21日龄的体重(P<0.05),但对正常肉鸡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肠道损伤评分(P<0.05),且有显著降低死亡率的趋势(P=0.0061);显著降低血清中内毒素含量(P<0.05),显著降低脾脏和肠道细胞因子白细胞介-8 mRNA含量至正常鸡水平(P<0.05)。说明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的生长和肠道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当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和嗜酸乳酸杆菌无交互作用时(P>0.05),嗜酸乳酸杆菌为主效应,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可显著增加空肠隐窝深度;降低肉鸡脾脏和回肠中白细胞介素1β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脾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回肠致病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数量,显著升高回肠和盲肠有益菌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 3)非感染情况下,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对28日龄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文中未给出图表); 材料与方法: 试验采取2×2因子随机试验设计, 308只1日龄雄性Arbor Acres雏鸡称重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1只,试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CTL组)、基础日粮+40 mg/kg(4.0×106 cfu/kg)嗜酸乳酸杆菌组(LA组)、基础日粮+产气荚膜梭菌(CLG组)、产气荚膜梭菌+基础日粮添加40 mg/kg(4.0×106 cfu/kg)嗜酸乳酸杆菌组(CLG+LA组),试验期自由饮水采食,相应组别在14~20日龄给雏鸡灌服1mL产气荚膜梭菌肉汤(2.0×108 cfu/mL),未感染组灌服1mL灭菌肉汤。试验期为28天。于14、21、28日龄称重和测采食量,试验结束后采血、回肠内容物、盲肠、脾脏和空肠中段备用。 主要图表说明: 表4 14~21天龄肉鸡生长性能表 1、日粮中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可改善坏死性肠炎肉鸡的生长性能,但对正常肉鸡的生长性能无显著性影响。 2、肩标a,b表示同列差异显著P<0.05;CLT:对照组;LA: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CLG: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CLG+LA:产气荚膜梭菌+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 3、BW:体重;ADFI:平均日采食量;ADG:平均日增重;FCR:饲料转化率;C. perfringens challenge:产气荚膜梭菌感染;L. acidophilus:嗜酸乳酸杆菌; 4、本试验为2×2因子试验,影响因子为是否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和日粮是否添加嗜酸乳酸杆菌,Main effect:主效应;Negative:阴性(未感染);Positive:阳性(感染);No addition :未添加;Addition :添加;P-value:P值(P<0.05表示差异显著);C. perfringens challenge ×L. acidophilus:两个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小于0.05表示存在交互作用(各因素差异水平看肩标a,b),大于0.05表示无交互作用(各因素差异水平看主效应P值)。 图1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和产气荚膜梭菌+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14~21日龄肉鸡死亡率统计图 1、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有降低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死亡率的趋势 2、CLT:对照组;CLG+LA:产气荚膜梭菌+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Mortality:死亡率; 3、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图2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和产气荚膜梭菌+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21日龄肉鸡肠道损伤评分统计图 1、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可显著降低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肠道病变 2、CLT:对照组;CLG+LA:产气荚膜梭菌+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Lesion Score:病变评分 3、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表6 14~21日龄肉鸡血清中内毒素含量表 1、日粮中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可降低血清中内毒素的含量。 2、CLT:对照组;LA: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CLG: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CLG+LA:产气荚膜梭菌+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 3、本试验为2×2因子试验,影响因子为是否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和日粮是否添加嗜酸乳酸杆菌; Endotoxin:内毒素;Main effect:主效应;C. perfringens challenge:产气荚膜梭菌感染;L. acidophilus:嗜酸乳酸杆菌;Negative: 阴性(未感染);Positive:阳性(感染);No addition :未添加;Addition :添加;P-value:P值(P<0.001表示差异极显著);C. perfringens challenge ×L. acidophilus:两个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小于0.05表示存在交互作用(各因素差异水平看肩标a,b),大于0.05表示无交互作用(各因素差异水平看主效应P值)。 表8 21日龄肉鸡脾脏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量 1、与感染产气荚膜梭菌组相比,日粮中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可降低脾脏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mRNA的表达量。 2、CLT:对照组;LA: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CLG: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CLG+LA:产气荚膜梭菌+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 3、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8:白细胞介素8;INF-γ:γ干扰素;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10:白细胞介素10。 4、本试验为2×2因子试验,影响因子为是否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和日粮是否添加嗜酸乳酸杆菌; Main effect:主效应;C. perfringens challenge:产气荚膜梭菌感染;L. acidophilus:嗜酸乳酸杆菌;Negative: 阴性(未感染);Positive:阳性(感染);No addition :未添加;Addition :添加;P-value:P值(P<0.001表示差异极显著);C. perfringens challenge ×L. acidophilus:两个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小于0.05表示存在交互作用(各因素差异水平看肩标a,b),大于0.05表示无交互作用(各因素差异水平看主效应P值)。 表9 21日龄肉鸡回肠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含量 1、日粮中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可降低回肠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mRNA的表达量。 2、CLT:对照组;LA: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CLG: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CLG+LA:产气荚膜梭菌+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 3、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8:白细胞介素8;INF-γ:γ干扰素;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10:白细胞介素10。 4、本试验为2×2因子试验,影响因子为是否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和日粮是否添加嗜酸乳酸杆菌; Main effect:主效应;C. perfringens challenge:产气荚膜梭菌感染;L. acidophilus:嗜酸乳酸杆菌;Negative: 阴性(未感染);Positive:阳性(感染);No addition :未添加;Addition :添加;P-value:P值(P<0.001表示差异极显著);C. perfringens challenge ×L. acidophilus:两个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小于0.05表示存在交互作用(各因素差异水平看肩标a,b),大于0.05表示无交互作用(各因素差异水平看主效应P值)。 表10 21日龄肉鸡肠道微生物的数量 1、日粮中添加嗜酸乳酸杆菌可降低肠道中致病菌大肠杆菌数量和增加有益菌乳酸杆菌的数量。 2、CLT:对照组;LA: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CLG: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组;CLG+LA:产气荚膜梭菌+日粮添加嗜酸乳酸杆菌组。 3、IIeum:回肠;Cecum:盲肠;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Escherichia: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 4、本试验为2×2因子试验,影响因子为是否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和日粮是否添加嗜酸乳酸杆菌; Main effect:主效应;C. perfringens challenge:产气荚膜梭菌感染;L. acidophilus:嗜酸乳酸杆菌;Negative: 阴性(未感染);Positive:阳性(感染);No addition :未添加;Addition :添加;P-value:P值(P<0.005表示差异显著);C. perfringens challenge ×L. acidophilus:两个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小于0.05表示存在交互作用(各因素差异水平看肩标a,b),大于0.05表示无交互作用(各因素差异水平看主效应P值)。 翻译:张倩玉、张罕星 校对:林映才 排版:张明然、刘立 如有疑问请联系:刘立13922311549 |